对暑病耗伤津气的治法。例如,病者高热不退,口渴、烦躁汗多、神疲少气、苔黄白而干、脉虚数无力,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本方着力于益气生津,兼清暑邪。若虚人挟湿而病暑者,则以《脾胃论》清暑益气汤为宜。
见《本草纲目》。为梨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官吏。字华父。蒲江(今四川蒲江)人。著《学医随笔》1卷。
火热之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指用火灸法治疗所产生的温热作用。
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四川夹江人。据载擅长治眼病。曾为宋太后治愈难治眼病。
出《灵枢·经别》。即手阳明经别,详该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即临产。详该条。
经穴名。在头部者,称头临泣;在足部者,称足临泣。同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
见医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