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毒

温毒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恶心,骨节痠痛,烦躁口渴舌苔黄,脉洪数。继即出现头面红肿,或颐肿,或咽喉肿痛白腐,或身发斑疹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如热入营血,则宜凉营解毒,如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烂喉痧等条。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久痢脱肛

    病证名。《医学纲目》:“凡小儿所患泻痢,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因“脾气虚,肺无所养,故大肠之气虚脱而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或四君子为主。”若脱出绯红或作痛者,为血虚有热,宜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加牡

  • 蚖青

    出《神农本草经》。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蚘,蛔的异体字。详蛔虫条。

  • 九节木

    见《广西中药志》。为山大颜之别名,详山大颜条。

  • 五行草

    出《本草图经》。为马齿苋之别名,详该条。

  • 卒腰痛

    证名。指突然发作的腰痛。《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多因骤感外邪及闪挫外伤所致。治疗以祛邪及疏通气血为主。参见腰痛

  • 鹤龄丹

    《集验良方》卷二方。又名龟龄集丹。鹿茸(茄茸用砂锅内煮一柱香,埋入土内一宿,晒干为末)、人参、穿山甲(酒浸软,酥炙黄,为末)各一两,熟地黄(酒浸)六钱,生地黄(人乳浸一日,瓦上焙为末)、酒当归各五钱,

  • 柑子

    出《开宝重定本草》。即柑,详该条。

  • 济生拔粹

    丛书名。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是中医丛书较早的一种。择要辑录金元时期医著十九种,包括:《针经节要》、《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经摘英集》、《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

  • 冷涎

    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

  • 风消

    病名。①指燥火所致的消渴。《症因脉治》卷三:“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详燥火三消条。②指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症,多因思虑不遂,心神耗散引起。出《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