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
醪,浊酒;醴,甜酒。甘浊的酒,古代用以治病(见《素问·汤液醪醴论》)。
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膑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湿胜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黑及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脚气。因元气内虚,六淫外侵所致。其状发热瞀闷,搐掣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用小续命汤治之。”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哈士蟆之别名,详该条。
《内经》刺法分类。又称十二节刺。《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指针刺方法可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计分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
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病变。①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②热中于内,上下不和,气血逆乱,易发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
病名。《济生方》卷五:“大抵气逆耳聋尚易治。”《证治准绳·杂病》:“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又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手太阳气厥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慢惊风的一种证型。症见抽搐,兼目如橘黄而上视,不乳食,气虚欲脱等。多因泄泻过久,损伤脾胃,土虚木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