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材>杏叶防风

杏叶防风

《中药大辞典》:杏叶防风

药材名称杏叶防风

拼音Xìnɡ Yè Fánɡ Fēnɡ

别名骚羊古、瘙疡股(《草木便方》),蜘蛛香,山当归(《分类草药性》),小菊花、山茴香、大寒药(《贵州民间方药集》),九月白花草天蓬草、土当归、满身串、三足蝉,白花箭(《修订增补天宝本草》),蛇倒退(《贵阳民间药草》),白花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马蹄防风(《滇南本草》整理本),阳山臭、犁头尖、清当归(《四川中药志》),羊膻臭、马蹄叶、地胡椒(《云南中草药》)。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杏叶防风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杂,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肉质,细长圆锥形,单生,有效条侧根,棕黄色。茎圆柱形,具多数白色细直槽,中空,幼嫩部分具短柔毛。基生叶心脏形或卵状心形,长2.5~4厘米,宽2~3.5厘米,边缘有小锯齿;叶柄长3~7厘米;茎生叶呈3出复叶状,小叶片卵状心脏形,愈上愈小,呈3~5深裂,裂片狭长,具不规则的尖齿牙;最上部者只有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梗10~16个,皆具疏生短柔毛;总苞片无或有1~2片,细小;小苞片2~3片,线状。萼片不显;花冠白色,5瓣,顶部骤窄,内折;雄蕊5,早落;子房下位,花柱2枚。双悬果扁圆锥形,长1.5毫米,宽2毫米,表面密生瘤状突起。花期6~11月。

生境分部生于草坡或稀疏的灌丛、栎林、松林中。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圆锥形,长约5~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稍弯曲,偶有分歧。外表棕黄色,有横形皮孔及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稍平坦。中心木质部黄白色。皮部稍宽,粉白色,具棕红色油点。气微香;味略苦涩。叶灰绿色,皱缩。气微;味涩。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茴芹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驱风剂,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还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又可用于支气管炎作保护剂。

性味辛,温。

①《滇南本草》:"性大温,味辛。"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治胃痛,胸腹冷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肿毒,瘰疬。

①《滇南本草》:"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

②《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症;疗蛇伤,肿毒,跌损。"

③《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瘰疬,痒子,肠风下血,气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

④《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⑤《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

⑥《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治消化不良,小儿惊风,预防流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阴寒发痧腹痛:骚羊古一钱。开水或酒吞服。

②治中寒缩阴腹痛:骚羊古根三钱,头晕药二钱。各药研细混合,酒、水各半吞服,服后盖棉被发汗。

③治胃气痛,开胃:骚羊古五钱,广木香二钱,辰砂草五钱。研细混合,开水吞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钱。(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颈淋巴结结核,流痰:骚羊古、鱼鳅串、火葱、夜交藤夏枯草,捣烂包用。(《成都中草药》)

⑤治瘰疬:骚羊古、酒糟子。共捣烂热敷。(《四川中药志》)

⑥治蛇咬伤:骚羊古,捣烂包患处。(《贵阳市秘方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杏叶防风

药材名称杏叶防风

拼音Xìnɡ Yè Fánɡ Fēnɡ

英文名Root of Candolle Pimpinella

别名蜘蛛香、山当归、马蹄防风、九月白花草、满身串、三足蝉、白花草、阳山臭、犁头尖、清当归、羊膻臭、马蹄叶、地胡椒、小羊膻、骚羊古、九牛燥、羊山臭、大寒药、消气草、兔耳防风、小英雄、小菊花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杏叶茴芹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mpinellacandolleana Wighy et Ar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细长圆锥形,长5-15cm,径0.5-1cm,有数侧根,棕黄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有短柔毛或无毛。基生叶叶柄(包括叶鞘)长3-15cm;叶片心形,不分裂,长2.5-4cm,宽2-305cm,边缘有圆齿,下面沿脉有短柔毛。茎生叶中下部者为单叶或三出复叶,小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上部叶较小,叶片3裂或一至回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齿。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有长梗;无总苞片或有1-5,线形;个辐(6-)10-25;小总苞片1-6,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0-25;无萼齿;花瓣白色或微带白色,倒心形,背面有毛;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两侧弯曲。双悬果卵球形,密生留状突起,果棱线形;每棱槽内有油管2-3,或单位生,合生面有油管2-4,胚乳腹平直。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林下、沟边、草坡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细长圆锥形,稍弯曲或具分歧,长5-15cm,直径0.5-1.5c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具多数横向皮孔样突起及侧根断痕,根头部无纤维状物。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白色,可见少数棕红色油点,木质部黄白色。气微,味淡而后略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4-10列,长8-18μm。韧皮部油管少数,多分布鞋于外侧,直径24-48μm,上皮细胞常为6个,少数可多至15个。木质部导管均为网纹,直径18-62μm,导管分子长103-290μm。射线细胞1列,于韧皮部外侧强烈弯曲,细胞多破碎使韧皮部组织间出现裂隙。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茴芹Pimpinella anisum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驱风剂,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还对胃肠运动、分泌功能有促进作用;又可用于支气管炎作保护剂。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活血;解毒消肿。主脘腹寒痛;消化不良;痢疾;感冒;咳嗽;惊风;白带;疝气;睾丸偏坠;瘰疬;跌打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除。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温中散寒气。治九种胃气痛,胸腹寒胀气疼,寒疝偏坠,截寒热往来痰疟。

2.《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症;疗蛇伤,肿毒,跌损。

3.《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瘰疬,痒子,肠风下血,气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

4.《贵阳民间药草》:温中散寒,止痛。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5.《四川中药志》:治流痰,蛇咬伤,及凉寒咳嗽。

6.《云南中草药》:行气健胃,祛风除湿,解毒截疟。治消化不良,小儿惊风,预防流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岩枇杷

    药材名称岩枇杷拼音Yán Pí Pá别名岩莴苣、蛛毛苣苔、回生草、红毛旋蒴、苣苔、旋蒴苣苔、消毒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锈毛旋蒴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a rufercens Fr

  • 蒲棒

    药材名称蒲棒拼音Pú Bànɡ别名蒲棰、蒲厘(《本草图经》),蒲槌(《本草衍义》),水蜡烛实(《广东新语》)。出处《本草衍义》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果穗(药用其

  • 鹿梨根皮

    《中药大辞典》:鹿梨根皮药材名称鹿梨根皮拼音Lù Lí Gēn Pí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豆梨的根皮。性味《纲目》:"酸涩,寒,无毒。"功能

  • 葛藟

    药材名称葛藟拼音Gě Lěi别名割谷镰藤、野葡萄、栽秧藤来源葡萄科葛藟Vitis flexuosa Thunb.,以根、茎、果实入药。生境分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南、贵州、山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

  • 铜罗伞

    《中药大辞典》:铜罗伞药材名称铜罗伞拼音Tónɡ Luó Sǎn别名胡豆、岩藤、杨桃叶罗伞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庭藤的根或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原形态直立灌木或

  • 断节参

    《中药大辞典》:断节参药材名称断节参拼音Duàn Jié Shēn别名对节参、青洋参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萝藦科植物昆明杯冠藤的根。秋、冬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

  • 地草果

    药材名称地草果拼音Dì Cǎo Guǒ别名金盘银盏、拔疔草(江西),犁嘴菜、铧头菜、紫花地丁、剪刀菜、犁头草(《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地草果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

  • 臭藿香

    药材名称臭藿香别名鸡冠香薷、相思草、瞌睡草来源唇形科臭藿香Elsholtzia cristata Willd.,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辛,微凉。功能主治祛风热,散寒湿,止呕吐。主治黄疸,淋病,

  • 芹花

    《中药大辞典》:芹花药材名称芹花拼音Qín Huā出处《唐本草》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花。化学成分含芸香甙、水蓼素和槲皮素等。性味①《唐本草》:"苦。"②《纲目》:&qu

  • 海月壳

    《中药大辞典》:海月壳药材名称海月壳拼音Hǎi Yuè Ké别名明瓦(《闽中海错疏》),蜊壳丬(《本草从新》)。出处《本草从新》来源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壳。性味《本草从新》:&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