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杂证谟

杂证谟

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37)。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

猜你喜欢

  • 气胀

    病证名。①胀病之一。一名胀。出《素问·脉要精微论》。《仁斋直指方·胀证》:“七情郁结,气道壅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虚、气热、气寒亦可致气胀。《医碥·肿胀》:“因于气

  • 浮热

    ①指外感初期的轻症发热。②指阴寒盛于内,虚阳浮于外的真寒假热。

  • 足少阴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阴之别。《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本络脉发生病变,可见气逆烦闷,实则小便不通;虚则腰脊疼痛。

  • 蓄血腹胀

    证名。伤寒腹胀之一。见《症因脉治·肿胀总论》。由表邪已解,血蓄下焦所致。症见腹胀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详伤寒腹胀条。

  • 子舌胀

    病名。《儒门事亲》卷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详重舌条。

  • 恐则气下

    气下,正气下陷。肾藏精,司二便,恐惧过度,则伤肾气,出现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正气下陷的症证。《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

  • 太阳发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系生于童子髎穴处之痈疽。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所致。疮起根赤有脓。知痛者顺,反之为逆。一般可按外痈治疗。如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知痛者,预后不佳。可参见无头疽治疗方法

  • 鼓花头

    五不女之一。《广嗣纪要·择配篇》:“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即鼓。详该条。

  • 忍寒草

    出《洪氏集验方》。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燥气伤肺

    指秋燥的邪气伤于肺经的病变。燥气最易耗伤津液,燥邪从口鼻入侵于肺,耗伤肺津,出现干咳,无痰,或咯痰难出,或痰中带血,咽喉疼痛,胸胁痛等证候。有温燥、凉燥之分。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白喉、急性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