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文蛤散

文蛤散

伤寒论》方。文蛤五两。为散,每服一方寸匕,沸汤调下。治太阳病,应以汗解之,反以水潠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起粟,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猜你喜欢

  • 趺阳

    ①经穴别名。《类经图翼》:“冲阳,一名会原,即仲景所谓趺阳也。”后有以趺阳作冲阳之别名者。见冲阳条。②即趺阳脉。《伤寒论·序》:“人迎趺阳,三部不参。”详趺阳脉条。

  • 息微

    呼吸浅表、气息微弱的症状。由于阳虚气衰或肺气将绝所致。可见于呼吸衰竭。

  • 太医院

    古代医疗机构名。系专门为上层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保健组织。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

  • 研子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所指灸处,即尺骨茎突之高点处。《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两手研子骨。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名研子。

  • 凉注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

  • 姜桂大顺丸

    《症因脉治》卷二方。干姜、肉桂、杏仁、甘草。水煎服。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 益气生津

    补法之一。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怠倦、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用生脉散之属,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

  • 目视一物为两候

    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

  • 易醒

    睡眠恍惚不安,容易惊醒。多因感受惊吓,或心胆气虚,或心火亢盛所致。老年人也常有此现象,但非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