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遗

猜你喜欢

  • 痰积腹痛

    病证名。指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停积成痰而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痰积腹痛之症,时痛时止,利下白积,光亮不臭,或恶心眩运,或响如雷鸣。”《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痰积腹痛,下白物,时眩,喜热

  • 经来如屋漏水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先用理经四物汤(四物汤加白术、柴胡、香附、延胡索、三棱、黄芩),次用内补当归丸。”

  • 血逆

    病证名。《医学入门》卷五:“坠堕闪挫,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下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陈汤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参血呕条。

  • 余景和

    【介绍】:晚清医家。字听鸿。江苏宜兴人。师事费兰泉,曾先后在孟河(属江苏常州)、常熟应诊,贫病不计报酬,医名甚著。撰有《余注伤寒论翼》、《诊余集》、《外证医案汇编》、《余听鸿医案》等。子孙继其业。

  • 护场

    证名。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

  • 石榴疽

    病名。指肘尖上生疽状如石榴者。出《外科正宗》卷四。多因少阳相火与湿热相搏而成。初起一点黄粟小皰,根渐增大,色红坚硬,肿如覆碗,皮破翻出如重叠石榴子,疼痛难忍,身发寒热。初起宜服蟾酥丸,次服菊花清燥汤;

  • 张柏

    【介绍】:明代医家。字世茂。祖籍安徽,后迁居到兰溪(今浙江兰溪)。少时学儒,因为父病而学医。治病效果较好,多用补法。著有《医案》一书,已佚。

  • 醒脾

    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

  • 中国民族药志

    民族药学专著。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编著。全书预计载药1200多种。已出版者为第一、二卷,共载药255种,包括动、植、矿物药。图文并茂。每种药记载其民族药名(附本民族文字名)、民族用药部分、药材检

  • 经行狐惑

    病名。指经行前咽部及前阴并见蚀烂。多因肝脾热郁,化毒伤阴所致。症见口唇周围、咽部及外阴发生溃疡、或兼目赤糜烂。治宜清热解毒、养阴化瘀。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目赤加菊花,密蒙花,口干加沙参、石斛、元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