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聪
【介绍】:
元末儿科医生。字士明。安徽休宁人。当时处于战乱中,小儿病惊死者甚多,道聪救活者以千计。其子杜真,精大方脉。
【介绍】:
元末儿科医生。字士明。安徽休宁人。当时处于战乱中,小儿病惊死者甚多,道聪救活者以千计。其子杜真,精大方脉。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病名。为痰浊上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声如拽锯。参见喉吤条。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瞭然,视物清晰,精神清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推拿手法名。用单足或双足踏在患者的治疗部位上,并作适当的弹跳(弹跳时,足尖不离开踩踏部位)。施术时,术者要借助于设置栏杆、吊环等器物,以承受医生的体重和控制踩踏的力量。由于本法压力大,刺激强,临床中需
【生卒】: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叶【介绍】:①清代名医。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人。自幼承家教,继承曾祖若谷之学,兼通内、外、妇、儿等科,尤以外科闻名。行医四十余年,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
收涩法之一。治疗表虚或气阴两虚而多汗的方法。如气虚自汗、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脉大无力,用牡蛎散、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午后潮热、口干唇燥,舌质红,脉细数,用当归六黄汤或六味地黄汤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有恶化趋势。其表现为:患处初起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温,不热不痛,按之坚硬,舌干烦躁;肿硬紫暗,不脓不腐,疮顶软陷;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或脓水清稀,时流血
书名。22卷。托名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
【生卒】:1584~1635【介绍】:明代藏医学家,自幼习医。著有《医学论典长寿甘露》。
病名。指因食滞、痰积所致的咳嗽多见于小儿。《症因脉治》卷二:“食积咳嗽之症,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脉洪大或沉滑,方用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石膏泻白散加枳桔等。参见食咳、痰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