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弄舌风

弄舌风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系指舌吐出口外而时时吐弄。《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风痰久积于内,或劳役过度而生,其状舌出过唇,不能言语,患者以手时弄其舌,故名。”其原因有:①心脾积热致者,症见时时舒舌于口外,旋伸旋缩,左右吐弄,舌红胀满,或口舌生疮,渴而喜冷。治宜泻心脾两经之热。可选用泻黄散清胃散清心莲子饮等加减。②咽喉肿痛痰涎壅塞、声嘶音沙,舌出不收,时时搅动,常欲手扪者,属弄舌喉风。详该条。③脾肾虚热致者,症见舌不红肿,时吐出口外,大便不实,渴喜热饮口角流涎。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④肝风上扰致者,可选用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猜你喜欢

  • 经行乳房胀痛

    病证名。指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连及胸胁或乳头胀痒疼痛、或有硬块触痛,甚至不能触衣。多因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肝胃经脉阻滞所致。症见乳房胀痒作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治宜舒肝解郁

  • 魄汗

    证名。肺藏魄,肺经之汗称为魄汗。《素问·生气通天论》马莳注:“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白古通,魄汗即白汗。参见白汗条。

  • 寒则留之

    针灸治疗法则。出《灵枢·经脉》。属于寒证,如寒邪束表,寒滞经络,脾胃虚寒等症,针刺时宜多留针,或温针治疗。

  • 白肉

    在掌(或跖)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 下阴别

    指会阴穴。《素问·气府论》:“下阴别一。”张景岳注:“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见会阴条。

  • 十指麻木

    证名。手指麻木的别称。见《丹溪心法》卷四。详手指麻木条。

  • 旋转屈伸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主要用于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成角畸形。如骨折发生旋转移位时,可将肢体的远折段绕着近折段纵轴进行逆向旋转,使之复位;有些近关节骨折发生成角移位时,可将该关节屈曲或伸直,使之复位。

  • 太乙

    经穴名,代号ST23。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三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

  • 针灸感传现象

    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 眼科

    医学分科名称。唐代眼科尚未独立,包括于耳目口齿科内;宋代始有眼科之设立;元、明、清等均沿袭有眼科。参见九科条及十三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