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顺散

大顺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顺散

药方名称大顺散

处方甘草(长寸)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各四斤。

炮制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计时候。

以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卷二:大顺散

药方名称大顺散

别名二宜汤

处方甘草(锉寸长)30斤,干姜4斤,杏仁(去皮尖,炒)4斤,肉桂(去粗皮,炙)4斤。

制法上先将甘草用白沙炒及8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散暑。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中阴暑,食少体倦,发热作渴,腹痛吐泻,脉沉微者。

用法用量二宜汤(原书卷十)。①《景岳全书》: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大顺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杏仁丸”(见《普济方》)。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脾胃者,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干姜肉桂散寒燥湿,杏仁甘草利气调脾,皆辛甘发散之药,升伏阳于阴中,亦从治之法也。如伤暑无寒证者,不可执泥。

2.《古方选注》:《局方》祖仲景大青龙汤,以肉桂桂枝,而变为里法。病由暑湿伤脾也,故先将甘草干姜同炒,辛甘化阳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利肺气以安吐逆;白沙,本草主治绞肠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湿;复以肉桂为散,俾芳香入阴,升发阳气以交中焦,去脾之湿,湿去而阳气得升,三焦之气皆顺,故曰大顺。

摘录《局方》卷二

猜你喜欢

  • 枳壳栀子汤

    药方名称枳壳栀子汤处方枳亮1个,肥栀子3个,豉1两。功能主治伤寒劳复,发热者。用法用量清浆水2盏半,空煮退8分,纳2药,煎取9分,下豉煎,去滓服。覆令汗出。摘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 旱莲车前汁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旱莲车前汁药方名称旱莲车前汁处方旱莲草车前子各等分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治小便下血。用法用量将二味捣自然汁,每日空腹时服200毫升。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从众录》卷三补

  • 益气养阴通络汤

    药方名称益气养阴通络汤处方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丹参25克,川芎15克,益母草15克。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主气阴两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

  • 截泻丸

    药方名称截泻丸处方黄丹(飞过) 枯矾 黄蜡各30克 炒石榴皮24克制法将黄蜡熔化,再将黄丹、枯矾、石榴皮研细末投入,乘热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久泻。用法用量每服5丸,赤痢空腹茶清送下,白痢空腹姜汤

  • 小茵陈汤

    药方名称小茵陈汤处方附子1枚(作八片,炮)甘草(炙)30克茵陈60克制法上药细切,作三服。功能主治治发黄,遍身冷,脉沉细而迟者。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

  • 橄榄萝卜饮

    药方名称橄榄萝卜饮处方橄榄400克 萝卜500~1000克制法将橄榄与萝卜同煎汤。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适用于支气管炎、肝气郁滞、扁桃腺炎等。用法用量代茶,随意饮服。摘录《民

  • 小儿感冒茶

    药方名称小儿感冒茶处方广藿香75g菊花75g连翘75g大青叶125g板蓝根75g地黄75g地骨皮75g白薇75g薄荷50g石膏125g性状为浅棕色的块状茶剂;味甜、微苦。炮制以上十味,地黄、白薇、地骨

  • 冲关散

    药方名称冲关散处方赤茯苓(去皮)1两,人参1两,陈皮(去白)1两,木通1两,槟榔1两,青皮1分,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关格不利,上焦有热,胸中痞闷,小便涩少或不通。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

  • 淋洗如圣散

    药方名称淋洗如圣散处方顽荆子1两,苦参1两,玄参1两,紫参1两,厚朴1两,荆芥1两,沙参1两,陈皮1两,麻黄1两,蔓荆子2两,防风2两,白芷2两,威灵仙2两,桃枝1把,柳枝1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大

  • 橘皮枳实生姜汤

    《金匮要略》卷上:橘皮枳实生姜汤药方名称橘皮枳实生姜汤别名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卷上)、橘枳生姜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处方橘皮12克枳实2.5克生姜6克功能主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