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孤阳上越、或称虚阳不敛。①同阴盛格阳,见该条。②指精血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症见潮热,面色嫩红,口燥不渴,脉虚数等。治宜补精血、敛浮阳。
出《伤寒论》。为醋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钩吻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即伏暑。《时病论》卷五:“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
见《岭南草药志》。为巴豆树根之别名。详该条。
热性病治法之一。有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暑等。详各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黑脂麻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倒产。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指阳热,阴指阴液。谓阳热偏胜,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律、伤阴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