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刚痉

刚痉

病名。一作刚痓。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又:“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刚痉,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风热盛亦可致刚痉。《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参见条。

猜你喜欢

  • 阳痓

    病名。见《丹溪心法·痓》。即阳痉。详该条。

  • 蜘蛛拔毒法

    疔疮外治法之一。见清·过铸《增订治疔汇要》。先将疔头用瓷片刺破,寻活蜘蛛一个,越大越好,放疔上,蜘蛛自能奔赴刺破处,吸拔其毒,少时蜘蛛不动即取下,放冷水中自活。如不愈,用蜘蛛再行吸拔,或另取蜘蛛用之,

  • 癞虾蟆

    见《本草蒙筌》。为蟾蜍之别名,详该条。

  • 王云泉

    【介绍】:见王文谟条。

  • 寒毒下利

    病证名。指下利之因寒毒所致者。《卫生宝鉴·补遗》:“寒毒下利,脐下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清黑,或有清谷。治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或白通汤。”参见寒泄、下利条。

  • 石穿盘

    见《广西中草药》。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析疑

    见医述条。

  • 医学见能

    书名。4卷。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妇、儿、外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

  • 聋聩

    病证名。系指耳聋不聪之谓也。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治宜补益肾气、滋养气血。

  • 谋虑、思虑。《灵枢·本神》:“因思而远慕谓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