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六经病

六经病

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伤寒论翼》卷上:“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主法也。……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古代有些医家,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类经·伤寒》:“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详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猜你喜欢

  • 五绝

    ①指五脏绝。见《华氏中藏经》卷上。即指心绝、肝绝、脾绝、肺绝、肾绝。详各条。②指五种卒死候。《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夫五绝者,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迮,三曰溺水,四曰魇寐,五曰产乳绝。”《三因极一病

  • 经中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又名阴都。位于脐下1.5寸(气海)再旁开3寸处。主治二便不通,五淋,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泻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片脑

    见《寿域神方》。即龙脑冰片,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 寒包热咳嗽

    病证名。指肺有郁热复感于寒所致的咳嗽。古称寒暄。《类证治裁》卷二:“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参见寒暄条。

  • 心阳盛

    同心气盛。详该条。或以阳热程度较重者称心阳盛,可见烦躁发狂等症。

  • 甘辛无降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

  • 张明德

    【介绍】:宋代医生。字显德。襄陵(今山西襄汾)人。系道人,并精通医术,人称妙应大师。

  • 钱伯常

    【介绍】:参见钱瑛条。

  • 雌丁香

    见《本草蒙筌》。即母丁香,详该条。

  • 侧水

    指妇女妊娠期间阴道所流出白而稠的液体。清·崔秉铣《妇科宗主》:“妇人有孕,或因气怒,或取重物,偶来白色水,稠者,非胞破之水,名曰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