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正治。详该条。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胁部腋下三寸者。多因忧思太过,肝胆两伤而成。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脓稠色白者顺;如豆浆水者逆。治法同无头疽,若疮口有呼吸声出,此为内膜透,即灸阳陵泉,兼服护
医案著作。中医研究院主编。全书共分八十八病证作为篇目,每一病证之下收载验案一至数例。岳氏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内科急慢性病均有较深的研究,临床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书收集的验案,是对岳氏几十年临
麻风专著。2卷。清·萧晓亭撰。刊于1796年。书中引录古代有关文献,论述了麻风病的病源、症状、36种类型的麻风病辨证治疗,以及麻风病的各种疗法。本书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话著作。1卷。明·冯元成撰于1644年。全书共列28条,大多阐述医理和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杂论,治法偏于温补。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证名。指呕吐之物,挟有粪便。《杂症会心录·吐屎》:“……其标在胃,其本在肾,幽门失开阖之职也。……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
病名。出《素问·厥论》。即肠内生痈并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病证名。胃中实热郁积而致的呕吐。《古今医统》:“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胃中郁热者,用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大黄、
医方著作。3卷。清·汪昂撰。刊于1682年。本书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约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