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蓄血证

伤寒蓄血证

病名。①指太阳蓄血症。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②指阳明蓄血症。多由素有瘀血,热传阳明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伤寒明理论·蓄血》:“伤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结聚,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园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蓄血证蓄水证不同,蓄血又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别。参太阳府病、伤寒蓄水证等条。

猜你喜欢

  • 茱萸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赤丹。见该条。

  • 漏下白候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指经漏下血夹有白色液体。参见崩漏条。

  • 处方中某些果实或块根类药物的计数单位。如大枣三枚(去核)。一般应以大小适中者为度。为保证用量准确,后世对这类药大部分已改用重量单位,如附子、乌头、桃仁、杏仁等。

  • 五瘿

    五种瘿病的合称。①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五。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②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即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

  •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

  • 松肌通圣散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七方。荆芥、羌活、炒牛蒡子、防风、紫草、红花、青皮、当归、赤芍药、紫花地丁、蜂房、山楂、木通。加芦笋、芫荽,水煎服。治小儿痘疮,遍身稀疏而头独稠密,痘形稍尖圆者。

  • 膝腘

    膝关节后方的陷窝。《灵枢·骨度》:“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 不思食

    病证名。又名不嗜食。即食欲不振。《赤水玄珠》:“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临床分虚、实两证。偏实者,多因乳食停滞,治宜消食化滞,用平胃散加减;偏虚

  •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

    女科丛书。又名《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20卷。包括《女科秘要》8卷,清·静光禅师撰。《女科旨要》4卷,清·雪岩禅师增广。《女科秘旨》8卷,清·轮印(一作轮应)禅师

  • 三消论

    书名。1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从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