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初著名藏医学家。生活于十七世纪。与著名藏医学家德西·桑吉嘉措同时,曾任五世达赖的侍医。奉五世达赖之命,补充了《祖先口述》中的残缺部分。著有《医药训诫》、《金饰格言》、《药物性能独解》等多种
证名。指眼角拘急。《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病因孕后过食辛辣,热毒之物,热积胎中,以致胎儿不安,手足乱动,上冲于心。症见母多烦躁痛苦,两胁疼痛。宜清胃热,佐以安胎。用调中和气散(大黄、石膏、槟榔、枳壳、
见本经疏证条。
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详各
即心阴虚。详该条。
病名。系指感受温邪疫疠之邪,喉间疼痛,腐溃并覆有色白如菌状膜,故名。为白缠喉之俗名,即白喉。《喉白阐微》:“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详白喉条。
病名。又名翳。《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朦胧如轻烟薄雾,渐渐失明……,不靓人物,犹辨三光,翳如凝脂色,瞳人端正,状宜金针。”由于此障“黄色而大,凝滞无吸收,故曰涩翳”(《疡医大全》卷十二)。
药物学著作。简称《唐本草》。54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分为正文、图和图经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20卷,目录1卷,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
书名。又名《痘疹博爱心鉴》、《痘疹全书博爱心鉴》。明·魏直撰于1525年。此书专治痘疹,作者认为痘本于气血,治痘首先应扶正抑邪,其辨症治疗有顺、逆、险三法。治法以温补为主,并以保元汤为治痘的主方,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