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乱

五乱

脏腑经脉气逆乱所产生的病证。《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②《灵枢经》篇名。本文讨论五种乱病的证治,故名。主要论述因脏腑经脉之气不顺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而行,悖逆而乱,阴阳反顺,营卫不调,清浊混淆,互相扰乱,以致气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而出现的五种症状和治法

猜你喜欢

  • 扣法

    推拿手法。①“扣”同“叩”。即击法,见该条。②用手掌覆盖穴位。《儒门事亲·解利伤寒》:“可用两手指相交,紧扣脑后风府穴,向前礼百余拜,汗出自解。”

  • 伤寒论浅注

    书名。6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作者于《伤寒论》注本中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

  • 宝塔菜

    见《中国植物图鉴》。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 热毒痢

    病名。指痢疾之因骤受暑湿热毒所致者。见《医学传灯》卷下。《医门法律》卷五:“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若里急后重者,宜大黄黄连甘草大

  • 蜈蚣中毒

    病名。因被蜈蚣螫咬中毒。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一。症见伤处剧痛,红肿热痛,淋巴管炎症甚至坏死。重者可伴头痛,发热,眩晕,呕吐,甚者可致昏迷。《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载有解蜈蚣伤毒药物,如蜗牛、蛞蝓、五灵

  • 五香流气饮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一方。金银花二两,小茴香、炒僵蚕、羌活、独活、连翘(去心)、栝蒌仁各一两五钱,藿香五钱,丁香二钱,木香、沉香、甘草各一钱。分为十剂,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治

  • 必效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五味子四钱,贝母、栝蒌各五钱,杏仁、苏梗、天门冬各一两,款冬花八钱,葱白七根,川椒每岁一粒。为末,入猪肺中,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食尽,否则留第二日五更再食,同淡烧酒食

  • 恶气

    ①病邪。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②由于气血阻滞而产生瘀浊的一种病理性产物。《灵枢·水胀》:“癖而内著,恶气乃起。”

  • 白滑半边舌

    白滑苔见于舌之一侧的舌象。可见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或痰饮壅盛于肺。少阳证用和解法,痰饮内停用温肺散寒法(见《伤寒舌鉴》)。

  • 小儿遗尿

    病证名,儿科常见病。小儿不自觉地排尿者为遗尿,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常见于学令儿童。若婴幼儿时期,由于发育尚未健全,排尿的正常习惯还未养成,或因白天嬉戏过度,精神激动,夜间偶有尿床者,则不属病态。《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