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焦病

三焦病

六腑病候之一。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诸病源候论·三焦病候》:“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杂病广要·脏腑类》:“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则胸膈痞满口苦咽干,有寒则吞酢而吐沫;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少腹痛小便数。三焦之气主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若不调平,则生诸病(《简要济众方》)。”《杂病源流犀烛·三焦病源流》:“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治宜宣通三焦、升降气机等法。

猜你喜欢

  • 焞(tūn 吞)

    本义形容星光暗弱。焞焞指耳听不聪。参见浑浑焞焞条。

  • 光剥舌

    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

  • 金柿根

    见《闽东本草》。为苞蔷薇根之别名,详该条。

  • 偏身肿胀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徧身肿胀痧》:“痧者,暑热时疫恶毒之气,攻于里则为痰喘,为血瘀,昏迷沉重,不省人事。若元气壮实,内不受邪,不入于里,即散其毒于肌肤血肉之表,为肿为胀。若误饮热汤热酒,便成大害,此

  • 洪天锡

    【生卒】:十八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吉人。鸳湖(今浙江嘉兴县南)人。对吴又可的《温疫论》一书加以注释而成《补注温疫论》(1784年刻行)。

  • 冷烂

    眼弦之“秋冬烂者为冷烂”(《银海精微》)。系土衰不能化湿所致。宜温阳化湿,可用苓桂术甘汤之类加减,外用碧天丹熏洗。睑厚者可洗。

  • 烂喉癣

    病名。系指喉癣之因于棉花疮毒未尽,结于咽喉而致咽喉腐烂者。《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棉花疮毒未尽,而结于咽喉,其状周围紫晕,渐至腐烂,烂上则鼻平陷,烂下则饮食难进……当以清热凉血,补脾为主。”参见杨梅

  • 阳邪

    ①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其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故名。②侵犯阳经的邪气。

  • 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之简称,详该条。

  • 吴达

    【介绍】:清代医家。字东旸。江苏江阴人。著有《医学求是》、《吴东旸医案》(18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