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见三因极-病证方论条。
见三因极-病证方论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相当于今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地菍,详该条。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枳壳(麸炒)、桔梗、陈皮、姜半夏、茯苓、炙甘草。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停饮乳,胸膈膨满,呕吐痰涎。
病名。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喉科秘旨》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脸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茉莉花,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官吏。字汝永,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曾任总兵马等官职,在抗御倭寇入侵我国沿海上有功。曾把所得到的经验方及脉诀药性等材料,增入其父万表所刊刻的《济世良方》一书中。
经验方。见《上海中医杂志》1958,9。乌贼骨、白芨各等分。为细末,每服3克,日三次。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薤白,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