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方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条。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条。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多因体质肥胖,脾虚气衰,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为血,反化为水湿痰涎所致。症见身体益胖,月经逐渐量少,色淡质稀,或夹带下等。治宜健脾除湿。方用二陈汤加当归、川芎。
见《本草纲目》。为韭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夜明砂之别名,详该条。
指腓肠肌部分。
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指牙床上之肉。又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
五疸之一。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所致。症见身黄不泽,目青,面额色黑,心中懊憹,肤燥,爪甲不仁,大便黑,膀胱急,足下热,脉浮弱;甚则腹胀,如有水状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宽筋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姜黄,详该条。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少阴肾经,见该条。
见痎疟论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