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张氏医通>水肿门

《张氏医通》水肿门·

疏凿饮 治水气通身浮肿。烦躁喘渴。小便不利。泽泻商陆赤小豆羌活大腹皮(净)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槟榔(各七分)生姜(三片)

水煎。顿服。

禹功散 治阳水便秘脉实。初起元气未伤者。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炒)木香(各一两)

为散。每服二钱。加生姜自然汁。调如稀饮服。沉香琥珀丸 治血结小腹青紫筋绊。喘急胀痛。琥珀(另研。)杏仁(一作桃仁苏木茯苓泽泻(各五钱)葶苈(隔纸焙)郁李仁(去皮。各一两)沉香(另研。)陈皮防己(酒洗。各五钱)麝香(一钱)

蜜丸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白散 治阳水囊肿。二便不通。

白牵牛(头末。二两) 桑白皮(姜汁炒)白术(生用)陈皮木通(各一两)

为散。每服二钱。空心淡姜汤送下。未效。再服。

实脾散 治阴水发肿。宜此先实脾土。白术(炒焦)附子(炮)干姜(炮)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浓朴(姜制) 大腹子(各一两)甘草(炙。五钱)

为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治水以实脾为先务。不但阴水为然。方下所云。治阴水发肿。宜此先实脾土。俨然阴水当温散。阳水当寒泻之旨横于胸中。夫阴水因肾中真阳衰微。北方之水不能蛰藏。而泛溢无制。倘肾气不温。则真阳有灭顶之凶矣。实土堤水。宁不为第二义乎。何方中不用肉桂辛温散结。反用木瓜、浓朴、大腹子耶。即有滞气当散。浓朴尚可暂投。若大腹子之开泄大便。断乎不可妄用也。

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附子(炮。二两。)白术(炒焦。)肉桂吴茱萸(拣去闭口者。炒) 川椒(炒去汗)茴香木香浓朴(姜制。各一两)泽泻(炒) 肉果(煨。各半两)茯苓(一两五钱)

为末。陈米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紫苏汤或砂仁汤送下。

五皮散(局方) 治湿热积于脾经。面目四肢浮肿。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 生姜皮(等分)

为散。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澹寮方。去骨皮、加皮。加桑皮、橘皮。治喘而腹满。

五子五皮汤五皮散加紫苏子、莱菔子、香附子车前子、葶苈子。 一方。无香附子。多大腹子。加生姜煎服。

椒仁丸 治妇人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血化为水。名曰血分。

椒仁(炒)甘遂续随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郁李仁(去皮)黑牵牛(头末)五灵脂(酒研。去砂土)当归吴茱萸(拣净。汤泡。炒)延胡索(各五钱)芫花(醋炒。二钱) 青(十枚。去翅足。糯米炒)胆矾白砒(各一钱)石膏(三钱)

为末。曲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橘皮汤下。葶苈丸 治先因小便不利。后至四肢浮肿。名曰水分。

葶苈(隔纸焙) 续随子(去皮。各五钱) 干笋末(一两)

为末。煮红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煎 蓄汤送下。大便利者禁用。人参丸 治月经不利。血化为水。四肢浮肿。亦曰血分。人参当归大黄(酒蒸)瞿麦赤芍药 赤茯苓肉桂(各二两)苦葶苈(熬。一两)

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米饮下。

增损流气饮(痞满门)葶苈木香散(五苓散下) 胃苓汤(平胃散下)羌活胜湿汤(湿门)归脾肠(保元汤下)金液丹(方祖) 越婢加术汤(麻黄汤下) 芍桂酒汤(桂枝汤下)桂枝加黄 汤(桂枝汤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下) 枳术汤(方祖) 浚川散(伊芳尹三黄汤下) 神 丸(十枣汤下)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五苓散(方祖) 理苓汤(理中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真武汤(术附汤下)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 除湿汤(平胃散下)防己黄 汤(方祖)越婢汤(麻黄汤下)防己茯苓汤(防己黄 汤下) 蒲灰散(益气散下)麻黄附子汤(麻黄汤下)杏子汤(麻黄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