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学传心录>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医学传心录》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肚腹疼来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此症分明似太阳,如何又作少阴详?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此症如何作少阴?脉沉微弱恶寒深,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①笞:chi1(音痴)。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样。

②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四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自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竭;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调治伤寒之法,先须识症,察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亲切复审,汗、吐、下、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错。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否,务使—一明白,脉症相对,然后用药,庶几无差。

(一)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一)再看口舌有无苔状:舌白色者,邪未入里,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于心火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此邪热已极也。

凡伤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觉心胸满闷,按之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者,则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4)若按之小腹胀满不硬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栀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仅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与之常令不足为宜。

(一)凡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①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制宜。

麻黄承气:麻黄汤、承气汤。

(一)若先起头疼发热恶寒,以后传里,头疼恶寒皆除,而反怕热,发渴谵语。或潮热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此为阳经自表传入阴经之热证,俱当攻里之药下之。设或当下失下而变症出,手足乍冷乍温者,因阳极发厥,即阳证似阴,名曰阳厥,外虽厥冷,内有热邪,以承气汤下之。又有失于汗下,或本阳证误投热药.使热毒深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詈①骂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纯清水,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阳毒发斑证,轻则消斑青黛饮,重则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鼓,加大黄芒硝下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无头疼,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寒证。不从阳经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

①詈:li(音利)。骂也。

(一)凡腹满腹疼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难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药汤;腹痛甚者,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当温之,理中汤、四逆汤。看微甚用药,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既伏阴,内外皆寒。或本真阴,误投凉药,阴气独盛,阳气暴绝。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强重、头疼眼眶疼、呕吐烦闷、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脉沉细、渴不思饮。以后毒气渐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转甚,心下胀满、结硬如石,燥渴难忍,冷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青黑,此名阴毒症,速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或葱熨脐中,内服回阳急救汤。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宜于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将好醋一大碗浇于火上,令病人闻之即安。

(一)伤寒鼻衄不止,用水纸搭于顶门,再用栀子炒黑为细末,吹入鼻内,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点滴不成流者,邪在经未除,不可用此法。

(一)伤寒与伤暑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寒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以此为异。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传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传染。麻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施,伤寒无汗症,发表不宜迟。桂枝桂枝汤芍药,枣姜甘草着,发散卫间邪,伤寒自汗却①。

①却:除掉的意思。伤寒自汗却:是说桂枝汤适用于伤寒发热恶风汗自出者。

香苏饮

香苏饮紫苏香附宜多用,陈皮甘草,表里尽和平。葛根葛根汤芍药,甘(草)桂(枝)麻黄加,太阳合阳明,无汗应须发。升麻葛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帮,阳明身发热,一服即平康。石膏知母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烦并气急,脉实正相招。黄连泻心汤黄连泻心汤,一味五钱煎,灯心二十条,烦热即平安。黄芩黄芩汤芍药,甘草须共着,大枣用二枚,热服有奇效。桂枝大黄桂枝大黄汤,芍(药)(甘)草枣姜煎,太阴腹满疼,便秘用之安。

柴胡

柴胡半(夏)(黄)芩,芍药安脾经,大黄枳实,一解一通行。

小承气汤

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襄,便鞕胸痞满,微下即安康。

大承气汤

大承气(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四般安,痞满燥实症,潮热尽能痊。

理中汤

理中汤白术,(人)参(炮)姜甘草炙,吐泻腹中疼,脉沉寒气疾。桂枝人参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兼,中寒身发热,腹痛泻能痊。

四逆汤

四逆汤附子炮姜甘草炙,寒症脉沉微,助起三阳炽。麻黄附子细辛

麻附细辛汤,寒中少阴方,脉沉身发热,怕冷面色苍。桂枝附子桂枝附子汤,炙草三味强,少阴头体疼,姜枣是良方。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药,姜枣及饴糖

半夏茯苓半夏茯苓汤,生姜捣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与大黄,恶寒汗不止,心下痞相当.

小陷胸汤

小陷胸黄连瓜蒌半夏煎,结胸扪摸疼,除热去痰涎。

大陷胸汤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黄俱下坠①,大结②痛难禁,服此登时退。

①硝黄俱下坠:是说芒硝大黄都有泻下的作用。

②大结:即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近的,叫做大结胸。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四良,大黄除热毒,便血厥阴狂。

化斑汤

发斑烦躁渴,宜用化斑汤,石膏知母×(超星版看不清该字)犀角,元参合一方。茵陈蒿汤

伤寒身发黄,茵陈蒿最良,大黄栀子共,通利即安康。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汤,蓄血症如狂,桂枝甘草芒硝大黄枳实栀子栀子豆鼓汤,枳实三味强,能医劳复热,其实是良方。

温胆汤

温胆汤二陈①,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①二陈: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当归四逆汤当归通草甘草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三黄石膏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麻黄豆鼓石膏

五苓散白术泽泻猪苓茯苓

消斑青黛青黛栀子黄连犀角知母元参生地石膏柴胡人参甘草姜枣。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见17页)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