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本草易读>人参第三

《本草易读》人参第三·

忌铁。茯苓为使,畏灵脂,恶皂角、黑豆、紫石英人尿卤碱,反藜芦。按交泰丸参皂同用,是恶而不恶也。疗月闭参灵并剂,是畏而不畏也。

味甘,微苦,无毒。入脾胃二经。续气通脉,止渴生津。汗后肤热,痢久身凉,非此莫疗;脉微欲绝,血脱欲死,非此罔救。回阳于气几息,益气于热所伤。面赤黑,气壮肺热,脉长实滑数有力者无用;面白黄,气微肺寒,脉虚大细弱无力者,宜用也。

生上党山谷及辽东。辽东即高丽参也。二八月采,勿令见风,根如人形者良。上党即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伪者皆以沙参、荠 、桔梗造作乱之。体虚无心味淡者,沙参也;体虚无心者,荠也;体坚有心味苦者,桔梗也;体实有心味甘微苦者,人参也。

产后喘、经闭者,为末,煎苏木冲服。(验方第一。)

喘急欲绝,水煎服或末服。(第二。)

产后不语,同菖蒲、莲肉煎服。(第三。)

产后秘塞,同麻仁、枳壳蜜丸服。(第四。)

闻雷即昏,同当归麦冬、五味煎膏服。(第五。)

厥逆烦躁,脉微欲绝,同胆星煎服。(第六。)

产后感寒,厥逆腹痛,脉伏,同姜、附煎。(第七。)

小儿风痫,螈 ,同蛤粉、辰砂,猪心血丸服。(第八。)

小儿惊后瞳斜,同阿胶煎服。(第九。)

小儿多困,同冬瓜仁、南星服。(第十。)

酒毒目盲,为末,苏木煎冲服。(十一。)

嗜酒生疽,同酒军为末,姜水下。(十二。)

狗咬肿痛,用桑火烧,末敷之。(十三。)

蜈咬蜂螫,嚼敷之。(十四。)

下痢噤口,同黄连、莲肉煎,细细呷之,一日尽剂。(十五。)

厥痢脉细,同附子生姜丁香煎服。(十六。)

牙缝出血,同赤苓、麦冬煎服。(十七。)

消渴,为末,鸡子清调服。(十八。)

吐下血涌,为末,同柏叶、芥穗、飞面,新水含服。(十九。)

吐血后困倦,同枣煎服。(二十。)

咳嗽吐血,同黄 、飞面、百合丸服,茅根汤下。(二十一。)

喘、咳嗽,血脉无力,为末,鸡子清合服,去枕仰卧。(二十二。)

痰咳,为末,同白矾以醋熬成膏,再炼蜜和收,每含豆许。(二十三。)

肺热声哑,同诃子为末噙咽。(二十四。)

心下硬,按之无,常觉胀膨,噫呃不除,同陈皮蜜丸服。(二十五。)

目珠陷塌,参、干姜、云苓、桂枝、首乌煎服。(二十六。)

归脾汤人参元肉 黄白术云苓(同二钱)当归(一钱) 枣仁(一钱,炒)远志(一钱)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姜水煎服。治大便下秫米水,心旁胁间痛甚者。(九死一生之候。诸方第一。)

又方∶单用元肉一味有生者,上大方可不必用。(第二。)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草治胸痹,心痞胸满,胁逆抢心。(第三。)

理中丸 方同上。

治霍乱吐利,头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第四。)

四逆加参汤甘草干姜附子人参治霍乱利止脉微者。(第五。)

新加汤桂枝白芍炙草生姜大枣人参治汗后身痛,脉沉迟者。(第六。)

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治下利清谷,内寒外热,厥冷脉微,或利止脉不出者。(第七。)人参白虎汤石膏知母炙草粳米人参治汗后心烦,口渴舌燥,欲饮水数升,脉洪汗出者。亦治消渴。又治中热汗出恶风,身热而渴者。(第八。)

柴胡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草生姜大枣治少阳往来寒热,胸痛胁满。(第九。)

独参汤人参治气虚昏厥,脉微欲绝,妇人崩产脱血,血晕。(第十。)

参附汤人参附子治气血暴脱。(十一。)

生脉散人参五味麦冬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十二。)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草治面白气微,四肢乏力,脉虚弱,或虚热,或饮食难化。(十三。)

四时瘟疫热毒以及风痰嗽咳,身热鼻塞,脉洪而盛。柴胡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前胡枳壳人参甘草薄荷治四时瘟疫一般者。加葛根兼治痢疾发热者。(十四。)

异功散 台参白术云苓 炙草陈皮治一切脾胃不和、吐泻霍乱虚损等,及小儿一切。(十五。)人参白虎汤

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谵语遗尿,不能转侧,引饮有汗,似风湿瘫痪者。(方见上第八.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