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疸二十八候

黄疸二十八候

古代对黄病的一种分类法。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黄病候、急黄候、黄汗候、犯黄候、劳黄候、脑黄候、阴黄候、内黄候、行黄候、癖黄候、噤黄候、五色黄候、风黄候、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黄疸候、酒疸候、谷疸候、女劳疸候、黑疸候、九疸候、胞疸候、风黄疸候、湿疸候等二十八种黄病症候。其中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系黄疸并发症,详黄疸条;其余诸候详各条。

猜你喜欢

  • 高曲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注。即商曲。见该条。

  • 圣生梅

    出《本草品汇精要》。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 漏泄

    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主症为热饮食入胃,随即汗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肾,或出于半身。《证治要诀》卷九:“胃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

  • 面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面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面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手术。临床上可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的刺激点,如股骨颈三刃钉内固定术可选取股点,胃切除术可选取胃点等;并

  • 女科折衷纂要

    妇科专著。清·凌德(嘉天)纂辑于1892年。全书分调经、虚劳、胎产、临产、杂证及产后六门。凌氏论述胎产经带诸疾重视养气血、扶脾胃,条分缕析、纲目分明。现存《三三医书》本。

  • 涎嗽

    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咳嗽而有痰涎溢出者。多由风热炽盛,灼液酿成痰涎,上逆而嗽;亦有素体阳虚,肺复受寒,以致痰涎上泛,射肺而嗽。风热炽盛者,治以清热豁痰为主,用温胆汤加竹黄,竹沥,僵蚕之类;阳虚受寒

  • 仙传外科集验方

    书名。又名《仙传外科秘方》。11卷。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刊于1378年。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卷2~4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5~7为痈疽、

  • 伤寒绪论

    见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条。

  • 淋的异体字。详该条。

  • 灵龟飞腾

    即灵龟八法。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