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辨证录》卷十三。①即恶疮。见该条。②久治不愈的疮疡俗称顽疮。
出《滇南本草》。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苦芺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窦杰条。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若痧之慢者,冲激迟缓,未逆于心,留滞经络,或在于右,或在于左,为半身疼痛,或麻痹不仁。如此半身不遂,总因痧毒之遗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由眦而起,贯过气轮,如皮似筋,横带至于风轮,光亦不损,甚则掩及瞳神,方碍瞻视。大抵十之八九皆由大眦而起,……眼科钩割一法,唯此患最为得效。”同胬肉攀睛。详该条。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