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酱
出《药性论》。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药性论》。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胁部腋下三寸者。多因忧思太过,肝胆两伤而成。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脓稠色白者顺;如豆浆水者逆。治法同无头疽,若疮口有呼吸声出,此为内膜透,即灸阳陵泉,兼服护
眼科病证。见《审视瑶函》。即抱轮红。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即妊娠。详该条。
【介绍】:见卢之颐条。
见《广东新语》。为香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脑疽之未老先白头者。见脑疽条。
出《本草经疏》。指治疗诸气病证的三大治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
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
经穴名。代号:ST45。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井(金)穴。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形成的趾背动、静脉网。主治面肿,口,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心
病名。《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漏孔出脓极多。”治法:先用化肉膏外贴,至肉黑时以针拨开,则脓随针出,排脓后于孔内插药三次,促其脓干,内服中九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