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之一。《不居集》卷二十二论虚损怔忡:“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的宁者是也。此症惟阴虚劳损之症恒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
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莕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金梦石《产家要诀》。指妇女在炎夏怀孕,口渴欲饮之证。宜四物汤加黄芩、木通、陈皮。
刺法。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次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针灸问对》:“下针至地,复出人部,补泻务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
用手指按压穴位来达到镇痛、镇静作用,以便进行手术的方法。又称点穴麻醉。常用于拔牙、甲状腺切除、骨折复位、关节脱位复位等手术中。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感冒夹有食积。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等感冒症状外,常伴有脘闷暖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即阴痛。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至隋初医生,河内野王(今河南境内)人,精于诊脉,善用针灸治病。
《幼科金针》卷下方。枯矾、龙骨各五分,麝香五厘,红棉灰(即干胭脂灰)三分。为末,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取少许,吹耳。治耳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