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经脉》。即手少阳络脉,见该条。
见《本草备要》。即柽柳,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手丫发。见该条。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见《江苏药材志》。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于志宁条。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胸中烦闷觉热。多属内热,如因外感则邪恋胸膈,症见发热,胸中烦闷,懊憹,宜疏表清热;表邪已解,余热未清所致胸中烦热,当清热除烦;内科杂证见胸中烦热,口舌糜烂,口渴尿赤,多
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砧,故名。
病名。属舌衄。《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心膈蕴积热毒,而生于舌,老者难医,少者尤可;若(舌上)有孔,则全症也,或有一、二孔,其中流血,或在左右,有黑心。”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可选用三黄凉膈散、犀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黑风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