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雷火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
【生卒】:1753~1830?【介绍】:清代医家。字献廷,号九峰。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迁居浙江月湖。精研医学,游于扬州,以医名当地。1796~1820年(嘉庆年间)为皇家所征用,人称王征君,因重
①同腑。《难经·三十五难》:“五脏各有所,府皆相近。……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胆者,清净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②所在之处或储藏处。《素问·脉要精微论》:
【生卒】:600~665【介绍】:唐初医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人,精阴阳、方技、輿地、历史,对药物亦多有研究,曾任尚药奉御、太常博士、太常丞。尝奉命删定《阴阳书》。显庆(656~660)年间,奉
①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性质属阴,致病每阻滞气化活动,故名。②指侵犯阴经的邪气。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芒种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眼睑垂缓者,以血气不足,肤腠开疏,风邪客于睑肤,其皮垂缓,下复睛轮。”即上胞下垂。详该条。
病证名。出《脉经》。指崩下大量之血,色黯如败坏凝聚的黑血。治疗参见血崩、崩漏条。
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