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起源很古,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临床操作时,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

猜你喜欢

  • 李守道

    【介绍】:明医生。字存吾。浦城(今属福建)人。少治经史,因读华佗传,谓:狱吏畏法,不敢受遗书,曷不授吴普、樊阿,仅为五禽戏耶?攻读岐黄,细思《素问》、《灵枢》之旨,久之而悟。诊疗辨析阴阳,且试辄验,尤

  • 月色皆浓

    病证名。见清·黄惠然《黄乔嶽眼科全集》。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参见目常日夕昏条。

  • 晕灸

    灸法术语。指病人在灸治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多因体质虚弱,情绪紧张,或艾炷过大,壮数太多,火力过猛所引起。清·吴亦鼎《神灸经纶》:“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仍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甦。”临床表现与处理方

  • 肝虚目喑

    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指因肝虚引起的目视昏暗不清。“肝虚目暗,远视不明,眼花频起”(《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宜养肝明目,用补肝散(《杂病源流犀烛》方)加减。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之候。

  • 医学便览

    ①丛书名。清·栗山痴叟辑。刊于1868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医学三字经》、《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医学实在易》、《本草求真》。②综合性医书。6卷。清·刘福庆撰。

  • 桑螵蛸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炒桑螵蛸、白术、黄芪、赤茯苓、人参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枣大)一块,水煎去滓,食前服。治黄,症见肤色青,次却色赤,或经下后,头发自落,吃食渐少,吐逆心

  • 鼻渊

    病名。出《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又名脑漏、脑崩。因涕下不止如淌水,故名。多由外感风寒,寒邪化热所致。《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

  • 戴阳

    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常伴见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

  • 缠喉闭

    病名。见《古今医鉴》卷九。即缠喉风。见该条。

  • 莲花风

    病名。《喉科心法》:“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血出不止者不治。由心火挟风,或思虑伤脾,燔灼之毒,留踞而成。”参见舌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