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交

阴阳交

①病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指热性病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下法。②运气学说术语。见《素问·五运行大论》:“阴阳交者死。”指脉当应于左手者,反见于右手;当应于右手者,反见于左手。《类经图翼》:“如其年少阴在左,当左脉不应(指),而反见于右;阳脉本在右,而反移于左,是少阴所易之位,非少阳则太阳脉也,故曰阴阳交。交者死,惟辰戍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巳亥年,少阴脉本应见于左寸,左寸不见沉细之象而反见浮大,右寸本应见浮大而反见少阴沉细之象,是为阴脉与阳脉交易其位,故为阴阳交。关于阴阳交的主病意义,与“尺寸反”同,可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成方便读

    书名。4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904年。本书汇编古今常用成方290余首,分为补养、发表、攻里等21类,每方编成七言歌诀,并详释病因、方义,作为初学入门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本。

  • 严防御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南宋医生。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善治痢,在杭州一药铺坐堂。曾因治愈宋高宗的“冷痢”而著名。

  • 辛寒生津

    清法之一。用辛凉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治法。例如胃阴先虚,胃火炽盛,症见口舌生疮,口中有秽气,口干口渴,干呕,舌苔黄燥,脉大而虚等,用加减玉女煎。

  • 痰火扰心

    证名。心在病主惊,小儿受到惊恐刺激,气结湿生,化为痰火,阻遏心窍。症见哭闹不休,打人骂人,哭笑无常,神志有时清楚或不清楚,舌红,苔白,脉滑数。治宜清火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 脾热病

    病证名。指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

  • 风热嗽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指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通肺气。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参见咳嗽条。本症类似急性上

  • 唇缩

    证名。指口唇内缩。多由脾经寒盛所致。《证治汇补·口唇章》:“唇属于脾,经合于胃,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风胜则动,寒胜则缩。”治宜理中汤等方。参见唇萎条。

  • 上骱手法

    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

  • 山韶子

    见《桂海虞衡志》。即韶子,详该条。

  • 夜兰茶

    见《岭南草药志》。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