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明瘅疟

阳明瘅疟

疟疾之一。即温疟瘅疟。《症因脉治》卷四:“阳明瘅疟《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瘅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宜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芩汤,兼治少阳阳明;并可用三阳和解汤。参见瘅疟、温疟、疟疾条。

猜你喜欢

  • 保赤汇编

    丛书名。清·米子榛辑。刊于1879年。包括《锡麟宝训》、《达生篇》、《产宝》、《福幼编》、《保婴易知录》、《小儿药证直诀》、《童蒙训》七种。

  • 十便良方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 血瘀痛经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内伤等,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瘀,内阻冲任胞脉,碍血下行,血滞胞中。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

  • 川朴花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 神封

    经穴名。代号KI2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并有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满,咳嗽,气喘,乳痛;以及肋间神经痛

  • 上下配穴法

    配穴法之一。指上部和下部穴位配合应用。如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等。

  • 耳窍

    指耳,详该条。

  • 水碱

    见《本经逢原》。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

  • 脚发

    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如疼痛作脓者

  • 粘手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