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学衷中参西录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山瘴疟候》,即瘴疟,详见该条。
病名。出清·不著撰人《外科集要论法》。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生于耳后发下,软小高突,不痛不痒。治法:以针刺破瘤体,粉发齐出。即皮样囊肿。
呼吸的通道。为肺的附属器官,包括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
指发出声音的气力。声音的大小与肺肾功能有关。如肺肾之气盛,发出的气声便洪亮;若肺肾气衰,则声音低微,气弱懒言。《灵枢·终始》:“音气益彰,耳目聪明。”
《杨氏家藏方》卷三方。川芎、大黄(用无灰酒煮)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送下。治风热壅盛,头昏目赤,大便艰难。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