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黄俅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足面,状如粟米,痒极入骨,急隔蒜灸之。
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主症为热饮食入胃,随即汗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肾,或出于半身。《证治要诀》卷九:“胃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
病证名。《审视瑶函》:“此症乃时气所作”。症见眼目暴赤肿痛。属天行赤眼,详该条。
肝的阳气。主升发疏泄。与肝阴相对而言。参见肝阴条。
见《本草备要》。即柽柳,详该条。
出《素问·痿论》。详宗筋弛纵条。
似指成年女性的阴道。《素女经》:“女子阴深……五寸曰谷实。”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京门,见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麝香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