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汪昂条。
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
指子时。《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参十二时条。
【介绍】:南宋医家。曾任太医局助教,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嘉定元年(1208)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序,并编次《指南总论》3卷,附于书后(原在卷首),简述药物合和、炮制及几十种病证、治法及用药
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素问·玉机真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人体部位名。指内眼角。《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见《中草药通讯》(12):6,1976年。即法罗海,详该条。
见《幼幼集成》卷二方。即沆瀣丹,见该条。
脉象分类之一类。《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九道脉即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九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