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磁石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病证名。因产后气血大虚,腠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袭入肌肤、经络、关节所致。以痛痹、行痹较为多见。治宜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方用荆防四物汤随证加减。产后痹证,正气甚虚,切不可过用辛燥之药。
指纹如水字的形状,多属脾肺阴伤(见《四诊抉微》)。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天南星之别名。②见《本草纲目拾遗》。即野芋。各详该条。
病证名。指发热而惊厥。《证治准绳·幼科》:“惊风热,发搐惊癎,脉数,烦躁,颠叫恍惚。”见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治法详急惊风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王锡鑫条。
病名。①出《素问·病能论》。又名胃脘内痈、胃痈。指痈生于胃脘者。《医学入门》卷六:“胃脘痈因饮食七情火郁,复被外感寒气所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初起腹部中脘穴处隐痛微肿,疼痛连心,身发寒热,脉迟紧者
【介绍】:参见郭居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