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故纸
出《药性论》。即补骨脂,详该条。
出《药性论》。即补骨脂,详该条。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心气与肺气俱虚的病证。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肺气为主。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皮肤干涩,由荣血衰少不能濡润肌肉,充达腠理,是以外则皮肤皱揭,内则口燥咽干,或二便俱闭,或足痿无力也。……治宜清肺之燥,滋肾水生化之源……宜清燥汤。”(黄芩、黄连、黄
【介绍】:南宋医家。宁宗赵扩时为太医局教授,分职主管产科。收集妇产诸病常用有效方剂,并附妊娠、产前、产后杂病病例,于1220年(嘉定13年)编成《女科百问》二卷(一名《产宝百问》)。
①治疗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的方法。适用于阳气躁动,心悸、失眠、惊痫、狂妄、烦躁易怒等病症。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参见各条。②养生术语。指收摄精神,使
肾的别名。明·孙一奎《医旨绪余·难经正义》:“两肾即两腰子,皆裹于脂膜之中。”
病名。九疸之一。《外台秘要》卷四:“髓疸,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参见黄疸有关条。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
书名。又名《痘疹全婴金镜录》、《幼科痘疹金镜录》。3卷。明·翁仲仁撰。刊于1579年,原刊本未见,现存者均为本书的增补或改订本,故名称颇多。卷数有3卷本、4卷本不一。3卷本如《痘疹金镜录真本》(又名《
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