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强间,见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著编成。邵氏于温毒、疫病证治阐述尤详。书后附列治疗方剂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喘症论》。即气虚喘。详该条。
【介绍】:隋代医生。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
舌边周黑晕,中央微红。多为热入心包之候,宜清心泻火(见《伤寒舌鉴》)。
出《淮南子》。即龟版,详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经之血。
【生卒】:1888~?【介绍】:近代医家。名元彦。江苏武进孟河人,久居上海。丁甘仁次子,承医业,曾主持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理事等。后侨居美国。19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