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长期呕吐、腹泄不止,引起脾虚而致的慢惊风。《幼科发挥》:“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是也。”临床可见于中毒性消化不良的酸中毒病者。治以益胃养津为主。
伤寒著作。4卷。罗止园著。所谓“新伤寒”,系指不分中西,合伤寒、温症于一炉之广义“伤寒”。如卷1“伤寒种类”,首列西医之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病,次列中医概念之伤寒、温病伤寒、暑温伤寒、湿温伤寒等。
【介绍】:见张培明条。
病证名。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两乳作胀,连及胸胁,或两乳头胀硬痒痛,甚至不可触衣。详见经行乳房胀痛。
见《保婴撮要》卷十五。即洪宝丹,见该条。
病名。九虫病之一。《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胃虫,状如虾蟇。……依肠胃之间。若府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东医宝鉴·虫》:“六曰胃虫,状如蝦蟆,令人呕吐,哕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
出《灵枢·经别》。即手阳明经别,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参见十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