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见《异授眼科》。即内眦。详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菟丝子,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
病证名。睥,即眼睑。《证治准绳·杂病》:“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乃气伤之病,属肝脾二经络牵振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顺,非纯风也。若有湿烂及头风病者,方是风邪之故。久而不治,为牵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风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与水湿相搏所致。以股及阴部较多见,亦可发于遍身,证见黄赤色水泡,甚者破烂流水,湿烂疼痛。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防己散内服,外用升麻膏敷之
【介绍】:见陈会条。
病证名。见《理虚元鉴》。即干咳嗽。详该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脐痈。见该条。
苔白滑,中心黑苔的舌象。其证有寒有热:白滑苔,刮之可净,为真寒假热;若刮之不净,舌粗涩干燥,为里实热证,或为表邪入里之候(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