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喉浅论》卷下方。西瓜霜二两,煅人中白、冰片各一钱,朱砂二钱,雄黄三分。为细末,频吹患处。治白喉,疫喉。若非白喉,减去雄黄。
指血中荣气有热而引起血肉腐坏,血气污浊不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皮肤疡溃。”张志聪注:“胕,肉也。……有荣气胕热者,言有因风伤荣气,搏而为热,热出于胕肉之间……。”
方书。20卷,附1卷。日人野谦亨撰,成书于1683年。汇辑张仲景以下历代医家,及日本汉方医家名方2000余首。按症详分为120门。每症辨寒热虚实、气血痰郁、脏腑经络,均用韵语概括要领。每方注明出处、功
《医垒元戎》方。旋覆花、人参、陈皮、枳实、白术、茯苓、厚朴、半夏、泽泻、猪苓、前胡、桂心、芍药、甘草各等分。剉,每两分四服,水二盏,加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取清,温饮,不拘时,忌食肉、生冷滋味等物。治
膝关节后方的陷窝。《灵枢·骨度》:“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证名。多由火毒炽盛,疫毒薰灼肺经,致鼻孔干燥,黑如煤。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介绍】:唐代医家。对《内经》颇有研究,尤精针灸学。撰有《明堂论》1卷,已佚。
病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介绍】:见朱颜条。
病名。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