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郁胃脘痛

火郁胃脘痛

病证名。指肝火郁热所致的胃脘痛。见《类证治裁·胃脘痛》。《医醇賸义》卷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丸主之。”《症因脉治》卷一:“时作时止,痛而汗出者,火也。热而无滞者,清火为急,清胃汤;热而有滞者,消滞为先,栀连保和散。”《类证治裁·胃脘痛》:“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化肝煎一贯煎亦可随症选用。参见胃脘痛条。

猜你喜欢

  • 切脉

    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后世则以寸口诊法为主,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多种。前

  • 脪(xìn 信)露丸

    《类证治裁》卷八方。莪术、三棱各一两(各用酒浸,巴豆三十个切,炒上二味,去巴豆),干漆(炒,烟尽)、川乌各五钱,硇砂四钱,青皮、雄黄(另研)、茴香(盐炒)、炮穿山甲各三钱,轻粉(另研)一钱,麝香五分。

  • 梅彪

    【介绍】:唐代道士,字崇献。西蜀江源人。知医,唐·元和间撰有《石药尔雅》、《梅崇献方》、《医门秘录》等书。已佚。

  • 六腑以通为用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举凡胃的腐熟水谷、主降浊,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泻糟粕,膀胱的排泄小便,三焦的通调水道等,都是传而不藏的。要

  • 嗽唾脓痰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 脾肺两虚

    脾主运化,饮食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养全身,二者关系至为密切,故往往互相影响,两脏同病。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舌淡嫩苔白,脉虚或虚数等证候。多见于脾气不足而肺气弱者

  • 脾足太阴经病证

    病证名。足太阴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 狗尾半支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狗尾草,详该条。

  • 龋蛀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龋齿蛀空之牙痛。属齿龋。详该条。

  • 三指禅

    脉学著作。3卷。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自称其脉学曾得“异人”指示,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见本书卷一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