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书名。6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释;卷1~3分述三焦温病;卷4杂说、救逆及病后调治;卷5解产难、卷6解儿难,专论产后调治、保胎和小儿急慢惊风及痘疹、疳疾等。全书内容丰富、条理系统。吴氏将温病以三焦辨证,宗法刘河间,于明、清学派中,推崇叶天士。其辨证和治疗方剂,采录叶氏治验颇多,是一部切于实用,流传甚广的温病名著。本书问世后,有朱武曹氏的增批本,更有王士雄叶霖、郑雪堂三家的评注本,书名《增补评注温病条辨》,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即据此本重印。此外还有多种刊本。

猜你喜欢

  • 足太阴经筋病候

    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 莱阳参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

  • 生熟地黄丸

    ①《丹溪心法》卷四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石斛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治眉眶痛。②《审视瑶函》卷五方。川牛膝(酒制)、石斛、枳壳、防风各六两,生地黄、熟地黄各一斤半,杏仁、羌活各四两,菊花一斤。为

  • 哈莫儿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卡蜜之别名。详该条。

  • 姜片虫病

    病证名。我国地方病的一种,因其虫形似姜片,故名。虫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虫。在东南沿海各省和华中某些地区都有流行,长江以北很少。本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

  • 冰瑕障

    病证名。即冰瑕翳。详该条。

  • 风府

    经穴名,代号DU16。出《素问·骨空论》。别名舌本、曹豁、鬼穴、鬼枕。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主

  • 虚肿

    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

  • 妊娠二便不通

    病证名。见《女科知要》。即妊娠大小便不通。详该条。

  • 嗽吐

    见《幼幼集成》。指小儿咳嗽未定而进乳食所致的呕吐。症见在乳食过程中或乳食后不久出现咳嗽呕吐,吐出痰涎和少量未消化的乳食。治宜化痰止嗽。用枳橘二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