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名。又名酒泄。《罗氏会约医镜·论泄泻》:“酒湿泄,用葛花解酲汤,此因酒之湿热也,而亦有因酒生寒湿者,以酒性去,而水性留为寒也,惟峻补命门则可。”详酒泄条。
见痘疹专门条。
【介绍】:西汉时医生。是淳于意的弟子。
病证名。①指外感寒邪,客于肌表,小儿体弱不胜其邪,发为抽搐者(《小儿卫生总微方论》)。②病虽见搐抽者,目上视,但牙关不紧闭,口无痰涎者,为“假搐”(《东医宝鉴》)。③“发热抽掣,少时掣定,神气清爽,能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乃目睥沿赤烂垢腻也,盖血虚液少不能滋养睥肉,以致湿热滞于睥络,常时赤烂。如是者,非若迎风因邪乘虚之比,久而不治,则拳毛倒入,损甚则赤烂湿垢而拳毛皆坏。”即眼弦赤烂。详该条。
证名。①瘛疭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证治准绳·伤寒》:“瘈者,筋急而缩也;疭者,筋缓而伸也。或伸缩而不止者,瘈疭也。俗谓之搐搦。”详瘈疭条。②指四肢抽搐,伴十指开合,两手握拳的症状。《医碥
见《江西草药》。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天元纪大论》。详“阳中有阴”条。
《外科正宗》卷三方。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知母、黄柏、大黄(蜜水拌炒)各二钱。水煎,空腹服。治悬痈蕴热结肿,小便涩滞,大便秘结,内热口干,烦渴饮冷,六脉沉实有力者。
病名。出《目经大成》卷二。即木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