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芜荑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即丹痧,详该条。
病名。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即惊厥。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证候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极快,多危及生命。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尝见患者,一行一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为上胞下垂之重症。详上胞下垂条。
见《诗经》。为茜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阳明病出现痉症者。《证治准绳·杂病》:“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搆,阳明痉也。”《类证治裁·痉症》:“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齿,属阳明,若便鞭,可与大承气汤。”参见
①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②典型的实热证,如壮热、面赤、头痛、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粗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数有力等。
证名。《张氏医通》卷七:“脬气不足,小便频数,昼甚于夜者,缩泉丸;或时清利过多,或时频数赤涩者,旧用萆薢分清饮,多不应,改用加减八味丸,效;若夜起小便多者,八味丸加五味子;数而少为实热,宜渗之,五苓减
治则。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命门之火)可以生脾土,使脾土健旺,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肾又是五脏六腑藏精之处,关系到一身精气的消长盛衰,故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宋·严用和《济生方》:“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
病名。舌痈的一种。多由心经火毒上炎所致。症见舌体肿起,疼痛,饮食难咽,语言难出。《医门补要》卷中:“满舌肿硬,难于语言进食为盘舌痈。”治宜清心泻火,消肿解毒。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