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有头疽

有头疽

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临证有虚实之分。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溲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参见陷证条。

猜你喜欢

  • 塞鼻丹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朱砂、麝香、丁香、乌梅、川乌、草乌、当归、山柰各一钱,乳香三钱,皂角七分。为细末,独头蒜捣泥为丸,以丝棉包裹,塞于鼻中。治跌打损伤,鼻中流血不止,神志昏迷,牙齿损

  • 清肠润燥

    润燥法之一。治疗大肠燥热而便秘的方法。患者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实,用麻仁丸。

  • 火郁胃脘痛

    病证名。指肝火郁热所致的胃脘痛。见《类证治裁·胃脘痛》。《医醇賸义》卷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丸主之。”《症因脉治》卷一:“时作时

  • 中发疽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衡疽①。见该条。

  • 痧书

    见痧症全书条。

  • 耳脓

    病名。《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聤耳条。

  • 肩贞

    经穴名,代号SI9。出《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部后下方,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垂臂合腋取穴(《针灸甲乙经》)。布有腋神经分支,深部上方为桡神经;并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主治肩胛疼痛,手

  • 目窠上微肿

    证名。指眼胞浮肿。目窠,下眼胞。即目下肿。《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窠上微拥。”《诸病源候论·水肿候》:“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

  • 毒气攻心

    证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泛指因疮毒邪盛正虚,或失治、误治,致使毒邪内攻,扰及心营所致。证见心中烦乱,神昏,或恶心欲呕等。相当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治法参见疔疮走黄。

  • 妊娠吐泻腹痛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多由于素体脾虚,孕后贪食生冷,脾阳更虚,寒湿内聚所致。症见口淡、呕吐清涎、腹痛难忍,脘闷纳呆,泻下完谷不化之物,胎动欲坠。治宜培土固胎。方用援土固胎汤(《傅青主女科》人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