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不得卧之一。指阳邪陷于血分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血热不得卧之症,昼则了了,夜则发热,睡中盗汗,心烦惊起。”治疗如清阴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汤。左尺沉数,加羌活、独活;左关沉数,加柴胡、
【生卒】:1737~?【介绍】:清代医家。字宣治,号橡村。安徽歙县人。少时弃科举,喜好医术,先后从程嘉予等名医学医,博览医书,长于儿科,尤长于痘疹,在当地闻名,人称“橡村先生”。曾专心研究痘疹多年,采
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炒苍术、炙厚朴、橘皮各2.5千克,木香、砂仁、甘草各0.5千克。为细末,水泛为丸,滑石为衣,每服6~9克,日二次。功能和胃止呕,顺气健脾。治脾虚伤食,胃脘不和,呕吐恶心,倒饮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师愚。江苏常州人。少业儒,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博览医书。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桐城。因其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而亡,归里奔丧,检视所用方剂,皆治伤寒剂,因而研
七情之一。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灵
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鸣天鼓。见《诸病源候论·鬼邪候》。又名琢齿。使上、下齿互相叩击如咀嚼状。龚居中《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
指人身水谷、气、血、髓所汇聚之处。《灵枢·海论》:“人有髓海(脑)、有血海(冲脉)、有气海(膻中)、有水谷之海(胃)。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详各该条。
祛痰法之一。消解痰涎的方法。依据生痰的病因,化痰法约分六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详各条。
【生卒】:十六世纪【介绍】:明代官吏。字惟静。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靖癸未(1523年)进士,历任南京兵部尚书等职。曾抄录并保藏治病方剂,并编成《摄生众妙方》。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指虚劳病内有壅热者。《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痠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