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陶承熹条。
病证名。因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呕吐。《古今医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馊粘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嗳气,厌食等。见于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苦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婴童百问》。即疳。详该条。
指上眼睑,又称目上弦。见目弦条。
书名。1卷。张寿颐撰于1917年。卷上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卷下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症验方,文字简要实用。解放后有排印本。
病名。是一种传染性瘙痒性皮肤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其疮里有细虫,甚难见。”已分辨出疥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胎前消渴。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惊骇不安,躁动不宁之证。详惊、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