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许叔微条。
病名。清·汪嘉谟《胎产辑萃》:“产后恶露不尽,血结刺痛,名曰血母块。”详儿枕痛条。
经穴名。代号DU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堂。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症;以及前额神经痛,
症名。亦称蛔咬心痛。《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蛔心痛,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医灯续焰》卷八:“蛔咬心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
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治病多采用外科手术,除一般皮表切割手术外,还能做开腹手术。另传俞跗可以巫术治病,使死者复生,系后人所加牵强附会之说。
病证名。见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即黄液上冲。因黑睛内积之脓液,自下向上漫增,仿佛云彩推移,故名内推云。详黄液上冲条。
《幼科发挥》卷一方。白术一两,陈皮七钱五分,苍术、厚朴(姜汁炒)、枳壳(面炒)、半夏、青皮、神曲、麦芽、山楂各五钱,炙甘草各三钱。为细末,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米饮送下。治小儿伤食成积,
【介绍】:见余午亭条。
书名。清·计楠撰。3卷。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证名。出《灵枢·经筋篇》。亦称口眼歪斜。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症象。多由经脉空虚,风痰乘袭所致。《医学发明·中风》:“中血脉则口眼斜。”《证治要诀》卷一:“中风之证,卒然晕倒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