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患经崩气血俱虚,而又继续发生痘疮。此时正不胜邪,宜用十全大补汤治之。若见痘色灰白平塌难发难胀者,则加熟附子一、二片,使里气充足,毒无停滞,服后饮食增进,痘形起胀者为顺,否则为逆。
病证名。亦称阴证发斑。多由房劳过度,内伤脾肾,外感风寒而致。《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若先由房劳太过,内伤肾阴,及凉遏太过,内伤脾阳,一减退或消失者。”《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
【介绍】:见昙鸾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丝棉木之别名,详该条。
泛指素体虚、机能衰退的一些慢性病。病机上又称内有久寒。参痼冷条。
【介绍】:晋代医家。字玄平,又称范东阳,颖阳(今河南许昌)人。善医术,常以拯恤为事。凡有疾者,不限贵贱,皆为治疗,每多治愈。撰有《范东阳方》(又称《范汪方》或《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卷。广泛收集民间
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适用于体虚而患慢性病证的。《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灸血病。位于第三骶骨嵴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妇人血崩等。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①出《素问·痿论》等篇。宗,总合、汇集的意思。宗筋指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使关节能正常活动。《素问·痿论》:“宗筋弛纵,发为筋痿。”②特指阴茎。宗筋聚于前阴,故《灵枢·五音五味》篇以
【介绍】:藏族名医。约生活于五、六世纪之间。西藏人,曾为藏王的御医,是藏医学史上记录的最早的藏族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