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肾病证治

小儿肾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肾属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育婴家秘》:“人之有肾,犹木之有根。其脉在尺,肾之虚实,以尺候之。命门在肾之间,为元气聚会之处,儿之强弱寿夭,尤系于斯。”肾主骨肾虚者,骨髓不满,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宜补肾地黄丸。肾冷则小便下如米泔,宜崔氏八味丸肾热则大小便不通。《诸病源候论·诸淋候》:“小儿诸淋者,肾与膀胱热也。”宜八正散、石苇散之类。

猜你喜欢

  • 驱绦汤

    经验方。见《方剂学》(广州中医学院)。南瓜子肉,槟榔片。先将南瓜子肉略炒香,嚼烂吞服,隔1~2小时再服槟榔煎成的浓汁,约4小时后,腹泻排出虫体。如无腹泻,可加玄明粉开水冲服;如头节未驱下,隔半月后再服

  • 生斑舌

    即红中黑斑舌。详该条。

  • 李补之

    【介绍】:见李中梓条。

  • 混元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紫河车一具。分作五至七块,用白糯米三合,合水淘净,入锅内同炒,米黄为度,为细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治气血俱虚,痘疮灰白色,不灌脓回浆者。

  • 脐痈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又名脐痈毒。生于脐中之痈肿,系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脐部搔抓染毒而成。症见脐部肿突,皮色或红或白,红则清解,以外痈治之;若色白宜隔蒜灸之;初起服仙方活命饮加升麻;便

  • 面黄

    色诊之一。黄为湿着之色,属脾。临床上主湿,主血虚。黄而光亮,脾胃湿热;黄而暗淡,寒湿困脾;萎黄淡白,脾虚血少;萎黄而带白斑,有虫积;黄色而光泽明润者,有胃气;枯槁晦滞者,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

  • 间者并行

    治则之一。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指病轻而症状较多,可主症、兼症并治;或标病、本病同时夹杂,可标本兼顾,补泻兼施,寒热互用。

  • 绦虫病

    病证名。由生食猪、牛、鱼肉引起。绦虫长盈丈,节片构成,寄生在小肠内,绦虫尾端节片常脱落后随大便排出,长寸许,故又叫寸白虫。《太平圣惠方》:“其虫发动,则伤人脏腑,饮食不成肌肤。”轻者无自觉症状,较重者

  • 二干

    运气术语。见《素问遗篇·刺法论》。刚干与柔干的合称。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阳干气刚,阴干气柔,故名。

  • 芝麻荄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麻秸之别名,详该条。